江村雄 撰文/攝影
這是一門將眼前所見的景物,借景生情,將拍照當下的感觸,以攝影表現技巧拍攝成圖像,換言之:是一門主觀性的創作單元。長期以來投入這個領域的人士不在少數,然而卻有一部分作者無法應用攝影表現技巧「有效」將個人的思維與感觸,以圖像傳達給第三者。總是搭配一大堆文字說明,形成「只有想法、缺少章法」的現象。
藝術創作的多元性與學習之道
學習任何一門藝術與中國功夫一樣,需要多元、熟練與融會貫通,才能自創新的招數,也就是藝術領域所謂的創新與創作。因此,筆者經常鼓勵學員,盡可能跟隨不同老師學習,擴大視野,才能達到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的境界。
很多攝影界的朋友,長期以來看到筆者所發表的作品,幾乎偏重於攝影表現章法與唯美的藝術架構,認為個人也許不喜愛觀念攝影,其實不然。早在1963年筆者為了研習紀實攝影,經多位同好推薦與老師陳長偉先生的鼓勵,很榮幸追隨台灣攝影學會創會理事長鄧南光前輩,而成為發起人之一,目的希望從鄧南光、鍾錦清、謝震乾等幾位前輩學習道地寫實與心象攝影(當時標榜為現代攝影),對於他們的每一篇論述和月賽作品解析,總是再三的瀏覽。雖然沒有正式拜他們為師,可是對他們的崇敬依然等同恩師。
攝影教育黃金年代
記得當時在台灣學習攝影技巧的確是黃金的年代,三大攝影學會所推廣的攝影教育目標與風格分明:中國會的寫意、台灣會的紀實與台北會的兩者兼具,讓會員能夠正確掌握學習的方向與成效。
觀念攝影的素材與表現方式
目前任何一種形式的相機都具備全自動功能(包括手機),想要拍出一張影像清晰色彩不錯的圖像,幾乎任何人都可以輕易做到。可是對於一位從未學過攝影術的人,通常只是把相機當成拷貝器來使用,至於內容的表達與攝影技巧運作一概不知。然而,觀念攝影的主要目的是:該如何把臨場第一時間所反映的個人直覺感觸(心象),透過攝影表現技巧,把它攝製成影像。
主觀性的表達與攝影技巧的結合
長期以來某些同好以為觀念攝影的素材是破舊的、不完美的架構,那是缺少宏觀認知。因為心象攝影的發生:不限地點、時間與空間,著重的是歷練、藝術修養與臨場反應。它雖屬於紀實攝影的一部份,可是表現方式卻截然不同;紀實攝影通常存在著偶發事件,內容注重客觀性與真實表述,對於構圖容許不必太過於講究。觀念攝影則有所不同,拍攝者按快門當下就已經胸有成竹,有充分時間讓作者停留於現場思考與研判,然後選擇最有利的表達方式(攝影技巧),那怕是亂中還是有序,也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傳達作者的創作意圖。
觀念攝影的重點
以下列出多項重點與同好們分享:
- 主觀:拍攝當下就已經胸有成竹。
- 內容涵蓋:人、物、景觀、造型、圖案、色彩、線條或光影等。這些元素或許是直觀的具象,也有可能是隱喻或抽象,可是對於作者而言,正好提供某種特殊的感觸與想像空間。
- 在現場第一時間,嘗試各項無所不包的感覺或聯想,當然也包括批判或讚美。
- 任何時間、地點、不同角度,或是光線投射所產生不同的視覺差異,都有可能引起感觸。因此,某些地方一再舊地重遊,不會因為熟悉而缺少新鮮感,反而會在檢討過去的缺失與重新面對當中,得到更多、更好的啟示。
- 為了強烈傳達作者的主觀意念,單一顏色,似乎也是常見於簡化應用。
- 它是一種即時性的感覺,畫面當中經常缺少人物布局,可是卻傳達曾經有人在此生活的痕跡:從戶外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到室內的樑柱、地板、日常用品擺飾等等,都有可能提供給因人而異的發想空間。
- 既然觀念攝影的屬性為主觀,最終需要用攝影該有的表現技巧來襯托,否則毫無章法,將無法有效的傳達作者創作意涵,要是每一幅照片都需要用長篇的文字說明,那就失去照片為萬國語言的意義。
作品分享
以下在個人的「網路美術館」提出與內文相關的數十幅作品,請同好們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