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影像後期工具

江村雄 撰文/攝影

多年前文化部為了整理一些攝影人的資料,筆者也是其中之一,我的主題是口述個人的攝影史,或許資料稍微多了一些,總共做了兩集(4小時)。最近再重新閱讀檔案,竟然發現一位跨過傳統與數位影像的攝癮人,又是很早學習電腦影像的我,不應該缺少與電腦影像後期相關的資料。

1986年好友王安生也是我的電腦入門老師,某日看到我正在逐筆登記國際沙龍的入選資料,告訴我說:這種手寫方法,速度慢、容易出錯、日後統計資料也很麻煩。從此教我使用電腦來整理資料,此時的電腦處理器是Pentium 2。 1990前往台北市參觀資訊展覽,處理器已經升級為 Pentium 3,在會場看到NEC專區,秀出同一畫面,經過修飾的前、後兩張24吋不一樣結果的照片,雖然僅修飾兩根如火柴棒大小的電線桿,以現在來看非常容易,可是在傳統影像時代,這種瑕疵只能用毛筆來修飾,總是會留下明顯的痕跡。

資訊展所有攤位都塞滿了人潮,可是NEC在會場經過打通的三個不算小的攤位,或許影像處理屬於專業,也比較冷門,只有筆者在此參觀。當下認為它必定是日後影像創作的最佳輔助工具,隨即留下名片。當資訊展結束後,前往該公司總部由總經理親自介紹,並且操作日本NEC專業電腦影像後期工具,真是令人大開眼界,從此開始接受這家公司的訓練。多年後PHOTOSHOP(PS)普及化,也請好友賴俊字老師前來員林社區大學授課,才逐漸的從NEC 改為PS。

後來在美國念書的女兒江玟樺(芮妡),利用課餘時間進修PS,並且取得美國總部官方的專業證照。回國後,十餘年來她已經出版二十餘本PS工具書,包括譯作,以及2006年左右在彰化建國科技大學教授PS課程,我也在此以助教身份學了四期,奠定了我的影像處理技術。當然學成這項影像科技之後,唯有不斷的練習與學習新問世的工具,才能更加流暢的應用於圖像的修飾與創作。

記得有一次小女受邀前往高雄攝影學會做專題報告,一位知名攝影師於問答時間提問:聽說你父親經過影像處理的作品都是妳幫他做的;多年後我們員林社大的學員組團前往四川攝影(我沒參加),由當地攝影家廖小西領隊(2014年我們一起擔任北京PSA國際沙龍評審),他也提問學員相同的問題。在COVID-19流行前,筆者經常受邀前往大陸演講.攝影.展覽.或擔任國際沙龍評審,而認識不少攝影同好,居然大陸也有如此的傳聞,認為事態嚴重。

此外在2007年參加香港攝影學會70周年慶,期間一位香港鍾姓攝影師問筆者:在台灣我是否有幫他人做影像處理?他說:他在香港的職業是幫攝影同好處理影像,在大陸也有一家公司在幫人處理作品,價錢高,生意非常好,以當時而言的確如此。目前在大陸、香港與台灣已經有好幾家公司在經營這項事業。可是如此做法非我所願,和我對於影像處理的原則相去甚遠,藉此一併澄清,長期以來個人對於作品的堅持與原則。

  1. 60年來,個人從黑白-彩色-到現在的數位影像攝影,一直都堅持全程創作。因此沖洗、放大與輸出照片從不假手於他人。直到最近幾年影像輸出機器與耗材進步快速,不斷的汰舊換新。更重要的是:今日的全程攝影終端為影像後期處理,也就不再堅持照片由自己來輸出。
  2. 我的作品於創作過程中,如果有他人參與意見,我會當場放棄該件作品,不再繼續創作。
  3. 筆者每年擔任攝影比賽的評審場次相當多,個人認為一件作品如果有我的想法或技術介入,等同是我的作品,我無法面對這些照片,因此從不幫他人做影像處理。

根據許多學過PS的人都認為:影像後期處理千變萬化,最難的是跨出應用層面,長期以來總是會有一些攝影同好希望筆者發表一些影像處理的應用技巧與經驗。因此最近利用空檔整理三十餘年來由簡而繁,並且著重在醞釀與思考的影像後期經驗,來回報攝影朋友,目前已接近完工。

影像處理絕大部分應用於修飾,合成僅占一小部分而已。一幅照片的構圖與表現技巧,不論紀實或是寫意,雖然創作過程都會使用多項的工具連貫操作,也都有一些方法可供遵循。可是圖像的對比、色相、彩度、模糊級數與動感程度等等,總是讓攝影者感到相當的困惑,並且無所適從。

最近在興大附中的個展場合,一位視訊科老師提問:一幅作品的正確色相標準在哪裡? 的確是一個很難答覆的問題,因為它不像數學正確答案只有一個。而每一幅作品會隨著主體與背景或環境的互動產生極大的變數。譬如:年代、穿著、身份與氣候..等,如何選擇。以下提出兩幅照片在影像處理過程當中,產生極大的變數,該如何決定,的確是個難題。因此在學習PS之前,必須先把影像的構圖與表現技巧學好取得答案。

日月潭逆光拍攝案例

2022/5清晨於日月潭所拍,當時雲霧繚繞,氛圍極佳,可是在逆光下的晨霧與建築物產生極大的光差現象,因應方法:採用HDR模式攝影【註】或是以RAW拍照。我採用後者攝影,取得的圖像如圖1。然後以PS 進行修飾獲得如(圖2)、(圖3)的結果。

電腦影像後期工具與我-江村雄 撰文攝影-圖1
圖1

經過裁切與修飾之後如 圖2

電腦影像後期工具與我-江村雄 撰文攝影-圖2
圖2

認為圖2缺少清晨與脫俗的感覺,然後以黑白影像來呈現如圖3。

電腦影像後期工具與我-江村雄 撰文攝影-圖3
圖3

【註】HDR攝影:有些相機已經具有這項功能,於攝影時,拍兩次或以上不同的曝光,相機會自動完成一幅曝光較為正確的照片。也可以用三角架,於拍照時,拍兩張或以上不同曝光的圖像,然後在PS進行HDR。

有關色相與飽和度的應用

色相與飽和度對於一幅彩色照片的表現相當重要,從圖4的數張照片可以看出頗大的變數,應用得宜可以讓一幅作品加分,可是應用在錯誤的圖像或使用不當,反而會弄巧成拙。因此是否需要調整?多少%才算適當?總是困擾著攝影者,如同前面所述,涉及的是攝影表現技巧。

多年來筆者在擔任攝影比賽的評審時,最常見的是參賽者為了讓作品展現鮮豔,過度的調高飽和度而造成失真現象,在初選時遭到淘汰的比率相當多。以筆者的調整經驗大致上是:作品的光線對比少,某種顏色需要特別強調時才增加飽和度,但是不宜過度。而屬於老舊、古蹟、夜晚、落後、傷心、貧困等素材,則減低飽和度為常用的手法。

電腦影像後期工具與我-江村雄 撰文攝影-圖4
圖4

歡迎至美術館欣賞更多精彩作品

分享文章

相關文章

題名:海邊奇景 (嘉義東石漁港)
[文章導讀] (美術館編輯群撰寫)
江村雄老師介紹了藝術家羅丹如何在平凡事物中發現美,並以此為創作靈感。文章展示了攝影作品,每幅作品背後都有獨特的創作故事。這些作品體現了江村雄老師以獨特視角創造藝術的追求,與羅丹的藝術理念相呼應。
[文章導讀] (美術館編輯群撰寫)
江村雄老師在文中探討了觀念攝影中的組合照片,強調這種方式能更全面地表達題意。老師分享了在內蒙古查干湖拍攝冰下捕魚的經歷,並討論了台灣及國際攝影比賽對組合照片的接受與挑戰。他提到組照在比賽中的公平性問題及其在台灣美展中的應用和推廣。
[文章導讀] (美術館編輯群撰寫)
江村雄老師指出觀念攝影的素材來自於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元素,並強調了拍攝者如何運用攝影技巧將個人的直覺感觸轉化為影像的重要性。文章最終強調了觀念攝影需要攝影技巧的巧妙運用,才能有效地傳達作者的創作意涵,這也是觀念攝影獨特之處。
[文章導讀] (美術館編輯群撰寫)
本文探討了人工智慧影像技術的崛起對攝影領域所帶來的機會與挑戰。江村雄老師分享了自己與AI影像的接觸經驗,包括對技術發展的觀察和在創作中的應用。文章強調了保持開放的態度和積極學習的重要性,以應對技術變革。同時,江老師提醒攝影者們要保持個人風格,並將AI融入自己的攝影旅程中。
[文章導讀] (美術館編輯群撰寫)
江村雄老師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影像創作中四個關鍵問題:構圖、裁切、修飾與創意。透過60年的攝影學習與實踐,他分享了對於這些問題的深入理解與經驗。在數位化影像時代,這四個問題依然是攝影創作中的核心。他以具體案例展示了構圖、裁切、修飾與創意的重要性,並介紹了不同的後製方法和工具。江老師強調創意是每件作品的靈魂,是攝影藝術追求的終極目標。
[文章導讀] (美術館編輯群撰寫)
江村雄老師在這篇文章中介紹了攝影藝術的學習過程。透過他近三十年的攝影學習與實踐經驗,他提出了攝影藝術的三個階段:「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從技術的學習到創作的突破,江村雄老師將攝影視為一種藝術追求,不斷挑戰自我,尋求創新與突破。他以自己的創作作品為例,展示了攝影藝術與個人想像力的融合,從而呈現出攝影藝術的多樣性與豐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