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合照片

江村雄 撰文/攝影

觀念攝影與組合照片

觀念攝影也包括組合照片(大陸稱之為組照、日本為連作):作者面對單一題意,以主觀見解進行設計與實踐。每當作者於創作時,認為單張照片無法完整表達題意,需要採用多張的系列方式來鋪陳;如同寫作一樣,一句話無法完整的表述時,可以採用短篇、中篇、甚至於長篇。譬如一座百年古蹟或環境保護等議題,以攝影而言,相信採用組照更為理想。

查干湖拍攝經驗

2015年前往內蒙古,某日在查干湖拍攝冰下捕魚鏡頭,可是參觀的人實在太多,加上攝影同好。廣大的湖面雖然一望無際,近距離能夠看到的大約有7~8場正在捕魚,每一場有1~2百人左右圍繞著觀賞與攝影。當下認為如此擁擠的場合,頂多是紀念圖像而已。

突然發現不遠處有一條大約長3公里,從湖面上露出一條冰雪,也沒人拍照,認為機會難得,以數小時的時間在此做了詳盡的攝影。

雖然題名與地點相同,用組照來傳達可能更周詳。

冬季第一道寒流來襲
內蒙古查干湖 冬季第一道寒流來襲 單張
內蒙查乾湖第一道寒流來襲 組照
組照

台灣攝影學會的推廣與比賽中的挑戰

數十年前台灣攝影學會成立之後,隨即透過多位攝影前輩從月賽、文章報導,積極的推廣組合照片(連作),也就是以一幅照片無法完成作者創意時,可以透過兩張或以上的照片來表達,讓會員們學習另外一項創作模式,從此許多攝影比賽也開始接受連作。

可是比賽如果接受連作卻面臨兩個問題:

  1. 一般攝影展覽場所大多只容納一百幅左右的作品
  2. 專題比賽單張與多張作品一起評審的公平性。因此在台灣都規定每一套連作為四張以內。

換言之,如果以故事性交代的話,就如同作文:以起、承、轉、合來呈現,要是以平行、對比、色彩等等鋪陳也規定不得超過四張。

國際比賽經驗與台灣美展的挑戰

筆者於2002參加日本EPSON全球攝影大賽,僥倖獲得特選獎,當時由台灣分公司總經理親自率領前往東京領獎。第一名是由日本攝影師以二百餘幅連作的組合作品奪得。可惜在現場僅展出由大會挑出的12幅作品(試想這12幅是否為作者的本意),此外其他獎項,連作幾乎佔有75%以上,由百餘幅或數十幅不等的作品所組成,也全部由主辦單位挑出個位數作品展出,當下筆者向主辦單位請教,得到的答覆竟然是展場只能容納四百餘幅左右作品,只好如此處理。相信所有想藉機學習與觀摩的人,勢必大失所望。

台灣的美展主旨為鼓勵創作,而單張的攝影作品創作成功原本就不容易,導致長期以來許多美展入選或得獎作品,總是一再的看到許多相似現象。最嚴重的是某一幅作品在A展得獎,在B展、C展又出現類似作品,作者卻都不一樣,顯然是團體出遊所拍,或是一窩蜂的模仿,不曉得原創者是誰。

組合照片就不一樣,作者必須先擬定一個主題,再進行設計,然後拍照。偶而議題相同,可是創作過程變數很大,它將隨著每一位作者的思緒、性向、背景與歷練進行創作,結果絕不可能相同。

數位化與公平性及國際交流與啟發

一般台灣的美展初審規定為8X12吋照片,當影像數位化之後,作者可以按照創意需要,把所有張數編排在同一幅照片,就沒有所謂的不公平問題,讓許多美展逐漸接受組合照片,並且獲得大獎。長期以來筆者一直參與國內許多美展的評審,大約十餘年前南瀛美展與縣市美展已經開始出現連作參賽,只是數量少、水平也很普通,沒有特別去留意。

2018年貴州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邱高順,受邀前來擔任員林國際攝影藝術展覽評審。邱老師提早抵達台灣,友人邀他一起前往台中市國立美術館參觀民國107年(2018)全國美展,之後表示對於展品與布展方式留下深刻印象,正好此時好友李豐明老師也告知2018南瀛美展,入選與得獎作品大部分是連作,正在台南市新營文化中心展出。為此員林社大特別辦理一次南瀛美展觀摩與戶外教學活動。

推動組合照片教育與觀摩

之後,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值得深入探討,筆者利用數月的時間前往台中國立美術館、中部地區各大圖書館蒐集美展與組照相關資料,為了與國際間組合照片運作理念相近,也蒐集大陸國展與某些大型國際沙龍,了解各國的組照定義與趨勢,然後做了以下決定:

  1. 輔導學員進行組合照片,在這段期間筆者拒絕擔任美展評審(兩年來挽拒五縣市7次的邀請)。
  2. 兩年來除了將個人蒐集的資料與長期在這方面的創作經驗,分享給兩個創作班接近200位學員之外。也邀請大陸湯得勝、台北倪紀雄、桃園黃元煜(107南瀛獎得主)等老師,前來以組合照片為主題講課。

此外最讓我意外的是,2019年3月中旬在台中市的全國美展觀摩,大約三十餘位學員參加,當時在現場作解析時,有4組作品沒有按照攝影的表現章法來鋪陳,筆者不甚了解,回到工作室將這件事情告訴小兒江浚騰【註】,他竟然在瞬間明白的點出該四套作者的表達意圖。當下我訝異的問他前往觀賞過幾次,不然為何在第一時間就能說出讓我接受的題意。他表示從未看過,但是從作品的呈現,雖然攝影表現章法不甚理想,可是作者已經明白的傳達出創意。也因為這個理由,於12月(學期末)特別安排他來上一堂組合照片的課:他從客觀的海報、廣告、商品設計逐步的引導入主觀的藝術創作,這或許是組照的另外一種設計模式。

組照創作心得

兩年來筆者經過積極的學習,從大陸的全國性攝影大賽、著名的國際奧賽、荷賽,以及台灣各級美展等蒐集的連作資料與心得整理如下:

  1. 首先擬定一個貼近時代背景的議題,然後進行設計。
  2. 雖然需要主觀,可以用直觀的方式鋪陳,通常所說的中規中距,如此的話,內容需要充實與明確,攝影表現技巧也要講究,(大陸國展、著名的荷賽與高獎金的卡達國際沙龍都是如此):另一種為了彰顯震撼的視覺效果與不過度流於形式架構,採用超現實的虛構情境。
  3. 述說同一主題作品數量可以多、但是不要重複。
  4. 內容如同寫作,可以用短篇、中篇或長篇呈現,換言之可以用個位數,十位數甚至破百位作品來創作。
  5. 居然是攝影藝術創作,對於攝影表現技巧多少還是要兼顧,國際上都是如此。除非擔任的評委沒有學過攝影或由其他類美術專家前來評審,結果才會讓你感到意外。

【註】江浚騰:美國舊金山藝術大學研究所畢業,主修遊戲與美術設計。長期接觸攝影,專長為PHOTOSHOP與空拍。

兩年來的學習,筆者大約組合80組連作,由於版面的關係,僅提出數組與同好們分享。

手工竹簍製作
手工竹簍製作
彰化孔廟
彰化孔廟
鐵殼船的葬禮
鐵殼船的葬禮
麵線晒場印象-1
麵線晒場印象-1
江村雄美術館 組圖 玻璃廟印象-2
玻璃廟印象
初夏魚塭
初夏魚塭
望子成龍
望子成龍
一夕間毀掉千萬人的回憶(台灣民俗村)
一夕間毀掉千萬人的回憶(彰化縣花壇鄉台灣民俗村)
東西向76號公路七年
東西向76號公路七年

歡迎至美術館欣賞更多精彩作品

分享文章

相關文章

江村雄美術館-廟會

談創作、說靈感

[文章導讀] (美術館編輯群撰寫)
這篇文章從江村雄老師的角度探討攝影藝術中的技巧與創意思維,並強調數位化對創作的革命性影響。江老師介紹攝影創作的兩大類型——紀實攝影與藝術攝影,並闡述數位影像處理如何擴大攝影表現的可能性。此外,文章提出了五個提升創意的技巧,包括學習技巧、聯想思維與即時記錄靈感等,鼓勵攝影愛好者持續探索創作的多樣性。
題名:海邊奇景 (嘉義東石漁港)

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磨鏡子

[文章導讀] (美術館編輯群撰寫)
江村雄老師介紹了藝術家羅丹如何在平凡事物中發現美,並以此為創作靈感。文章展示了攝影作品,每幅作品背後都有獨特的創作故事。這些作品體現了江村雄老師以獨特視角創造藝術的追求,與羅丹的藝術理念相呼應。
鐵殼船的葬禮

組合照片

[文章導讀] (美術館編輯群撰寫)
江村雄老師在文中探討了觀念攝影中的組合照片,強調這種方式能更全面地表達題意。老師分享了在內蒙古查干湖拍攝冰下捕魚的經歷,並討論了台灣及國際攝影比賽對組合照片的接受與挑戰。他提到組照在比賽中的公平性問題及其在台灣美展中的應用和推廣。
江村雄美術館 觀念攝影 維也納冬季末班地鐵

觀念攝影

[文章導讀] (美術館編輯群撰寫)
江村雄老師指出觀念攝影的素材來自於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元素,並強調了拍攝者如何運用攝影技巧將個人的直覺感觸轉化為影像的重要性。文章最終強調了觀念攝影需要攝影技巧的巧妙運用,才能有效地傳達作者的創作意涵,這也是觀念攝影獨特之處。
江村雄美術館-旭日照奇岩-3

我對於AI影像的學習心得

[文章導讀] (美術館編輯群撰寫)
本文探討了人工智慧影像技術的崛起對攝影領域所帶來的機會與挑戰。江村雄老師分享了自己與AI影像的接觸經驗,包括對技術發展的觀察和在創作中的應用。文章強調了保持開放的態度和積極學習的重要性,以應對技術變革。同時,江老師提醒攝影者們要保持個人風格,並將AI融入自己的攝影旅程中。
湖光秋色

漫談影像創作的四個為什麼?

[文章導讀] (美術館編輯群撰寫)
江村雄老師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影像創作中四個關鍵問題:構圖、裁切、修飾與創意。透過60年的攝影學習與實踐,他分享了對於這些問題的深入理解與經驗。在數位化影像時代,這四個問題依然是攝影創作中的核心。他以具體案例展示了構圖、裁切、修飾與創意的重要性,並介紹了不同的後製方法和工具。江老師強調創意是每件作品的靈魂,是攝影藝術追求的終極目標。